【記者洪琴宣台南報導】遠東科技大學機械系教授詹添印與該系碩士生王柏欽、汪宗賢、周秉曄研發環保節水盆器,使用「多孔隙可調溼陶瓷」,再利用水的毛細作用,減少90%自盆底流失或蒸散的水分。研究曾獲英國倫敦、日內瓦發明奬等多項國際大獎肯定,並獲選為遠東科大今年的教師節禮物。
詹添印表示,設計節水盆器的動機來自假日出門時,植栽常無法澆水而枯萎,因此他著手研發這款可持久的供水系統。多孔隙可調溼陶瓷具智慧供水功能,環境乾熱時,水份蒸發速率較高,在細小的孔隙中傳送的壓力變大,因此陶瓷放水量增加,提供植物更多水分。
詹添印表示,環保節水盆器採用仿生概念,模仿駱駝駝峰構造。環保節水盆器分為上方的瓷質盆器及下方的儲水玻璃盆器,上部的多孔隙可調溼陶瓷利用水在小孔隙中的產生的毛細力,逆向吸收儲水盆器中的水分,達成穩定且緩慢的供水,添水一次能持續一至二週的保溼效果;下部的玻璃盆器扮演駝峰的角色,負責儲存水分。
環保節水盆器已歷經第三代更迭,第一代上下盆皆採用不透明陶瓷,並附有感溼材料,缺乏水份時,瓷上的書法字樣會消失,變成白色,能提醒使用人適時澆水。未料,該材料過度敏感,造成感溼功能不穩定。王柏欽表示,初代盆器還有漏水問題,「沒有上釉的地方就會滲水。」因此第三代大幅更動設計,改由透明度高的玻璃作為下方盆器,讓使用者對供水狀況一目瞭然。
但第三代研發初期,由於改變設計,不易控制供水量。汪宗賢解釋,因多孔隙陶瓷與水接觸面積變大,「所以裡面的土過溼,後來才在內部上一層薄薄的膠。」他們再搭配赤玉土、蛭石等孔隙較大的土材,幫助水份均勻分佈並保溼,這才成功。
王柏欽表示,第三代的玻璃盆器除了儲水以外,更兼具養魚功能。玻璃盆器中的水草行光合作用,提供魚群必須的氧氣,魚群的排泄物則轉化為養分供植物吸收,達成循環,「就像一個小型生態圈,一個水族箱。」團隊更與廠商合作,結合文創元素,推出億載金城款式,期望與在地文化共榮。環保節水盆器今年獲選為遠東科大的教師節禮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