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台灣農業轉型 青年回流耕新2】食育務農 學生助農產


 青年以創新的方式實踐對在地農業的幫助和支持,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李博霖接觸台灣農村陣線後,進入農村,關心農業的生產端,並和清大經濟系學生劉冠呈組成「伙食團」,爭取與學校附近農場合作。每週兩次,事先跟農民確認食材,再將食材送到餐廳料理,並供應給成員。李博霖說:「透過這樣凝聚的團體,以消費支持環境友善的農業,連結土地與消費者,將人與食物做進一步的結合。」
 
 同樣以餐廳模式增進在地消費,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宋秉明和餐廳經理鄭傑夫打造的「綠色實驗餐廳」,取自於日本「食育」的理念,同樣以向學校附近農場採購食材的方式,讓顧客先愛上這裡的食物,進而願意主動了解食物的來源和故事。此外,希望透過直接消費達到公平交易,並推廣花東飲食的在地消費。

 除落實在地消費,近年來也有不少青年回流農村。榖東俱樂部發起人賴青松透過台灣農村陣線,邀約青年學子回到宜蘭務農種稻組成「宜蘭小田田」,親自耕種傳承農業技術,提供有志成為專職農夫的青年務農機會。

 成員起初在週末往返台北宜蘭,靠著自我摸索加上賴青松、地主陳榮昌的協助,從插秧、播種、除草殺蟲、收成產銷都一手包辦。周遭農民由一開始對於這群年輕人務農的好奇、半信半疑,到後來熱心地提供技術上的建議,讓他們感受到農村的溫情。隨時間過去,團隊種出了第一批農作物,晒榖時,成員章思偉形容就像驗收成績單般,附近農民還會抓起團隊所種的稻榖察看成果,相互交流。

 目前宜蘭小田田已成軍二年,他們不再通勤種田。成員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學生吳佳玲甚至在當地租房子,擔任田間管理員。「最重要的是傳承,如果沒有日復一日在田裡跟老人家交流,經驗、技術將會流失。」吳佳玲說,有很多東西可以被文字記錄,但像當地氣候,要實際生活才會了解,老人家無法在一時半刻傳授所有經驗,得在做的過程中慢慢給予指點。吳佳玲說,自己真正進到農村後更深刻體會到傳承的重要,因此她認為,青年務農有其必要。

 透過直接購買農產品或實際參與務農皆是青年幫助農業的管道,樹立投身農業的典範,讓更多人能夠學習經驗。


第一篇:【台灣農業轉型 青年回流耕新1】台灣農業轉型 青年回流耕新
第三篇:【台灣農業轉型 青年回流耕新3】巧用所學行銷開客源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