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昭豪作品《畏索者》以蜷曲睡袋中的人偶傳達人類雖是群居的動物,仍需要自己的空間,但當獨處在安心、舒適的空間中,卻又像是被社會排擠、自我排斥的邊緣人。廖昭豪表示,靈感來自於露營經驗,「睡袋不似床鋪可以共享,而是自我獨立的空間,但睡袋帶來溫暖與安全感的同時,卻也將自身與周遭隔離。」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研究所學生耿傑生作品《難離的舒適圈》以「被迫前進的離開才能成長」為理念,「因為我即將離開待了四年的母校,乘載著回憶與情感,帶著不捨前往研究所繼續深造。」耿傑生說。此作相當受現場觀眾喜愛,觀展民眾鍾銘說:「我非常喜歡這個作品!它以一條極細的繩索,拖行著沉重的包袱,加上人偶腳下的青草,形成一個獨特的空間感。」
楊運臻作品《人形立牌》使用組裝手法,探討人一生追求理想的矛盾,楊運臻說:「我們生活中都試圖滿足許多框架,但這不是在規劃或安排,而似從一個牢籠跳入另一個牢籠。」
不同於往年,今年的國際木雕藝術競賽九位入圍者中,有五位為國內新生代藝術家,其中廖昭豪、耿傑生、楊運臻曾參加木雕藝術薪傳創作營。「薪傳營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因為校內技術方面的學習是極短的,而薪傳營中學習到不少的組裝概念,影響我創作中的拼接手法。」楊運臻說。
木雕藝術薪傳創作營以「延續木雕精神、傳承在地工法、創造雕塑新意」三大理念提供藝術相關科系的學生學習機會,「薪傳營是技術與經驗的傳承,能夠在短時間內熟悉木雕藝術的工法、累積更多實作經驗。」廖昭豪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