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韓名綜合報導】由美國加州沙克生物研究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博士伊格納西歐‧桑丘馬丁內茲(Ignacio Sancho- Martinez)運用間接譜系重編技術(Indirect Lineage Conversion, ILC),可以更安全、無限制的製造幹細胞。最大的突破在於培養幹細胞的時間大幅縮短,切合急性醫療的需求。
幹細胞因它的分化能力而受到重視,在萬能分化(Pluripotency)階段,它們可以生成任何一種細胞。在醫學界一般採取兩個方向培養幹細胞,一種是使用年輕、還擁有足夠分化能力的年輕細胞,胚胎幹細胞就是其中之一。人類的胚胎幹細胞是從未滿一週的受精卵中產生,但因其必須由胚胎中取得,牽涉到許多倫理與道德層面議題,以及器官或組織排斥等問題。
另一種是將已分化的細胞「重灌」,使其退回還具分化能力的階段,稱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iPSC指經過基因「重新編排」後回歸到胚胎幹 細胞狀態的體細胞,可將其重新編碼成為某一派系的細胞。雖然避開倫理問題,但效率差,必須耗上兩個月,而且過程中容易形成腫瘤。
過去產生幹細胞的方法,在數量和安全上無法滿足急性的醫療應用,桑秋馬丁內茲表示,他們發現製造幹細胞其實沒有必要回到最初的萬能分化期。ILC技術可以在一般體細胞變成iPSC的過程中,開創一個中間過渡階段,讓細胞不必變成iPSC,而是將此時的細胞放在特殊的化學環境中,使細胞分化為某種派系而後發展為特定細胞。
桑丘馬丁內茲說明,此技術的關鍵在於只將細胞「倒轉」一點,不需要完全將細胞退回iPSC從零開始。每個細胞都帶有完整的遺傳訊息,不同種類細胞所開啟的遺傳訊息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功能樣貌。若A細胞要變成B細胞,ILC只將兩者不重疊的遺傳訊息關掉,可以只花兩星期的時間走較短的路徑變成B。
由於新技術的路徑較短,基因在開啟與關閉的出錯機率也相對較低,新生產出來的細胞也不會變成腫瘤。桑秋馬丁內茲認為此技術最大的貢獻是速度,讓幹細胞快速分化成其它細胞進而長成組織,對急性的醫療應用將有極大的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