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學生成立「推動政大廢除英外語畢業門檻」小組,近期校內張貼文宣,要求校方正視議題。圖/余聰傑攝 |
【副刊記者/余聰傑 黃鈞浩 劉翊怜】近期,政治大學學生透過臉書連暑,期望校方廢除行之已久的大學外語畢業門檻。校方訂定外語畢業門檻,原為提升學生外語能力,但報名費用昂貴、委外機構標準不一,是否能提升學生外語能力也為一大問題。考試引導學習的結果,可能降低學生學習意願,反未達原先美意。
無配套課程 校未盡教責
為「提高各校學生外語能力」,民國94年教育部提出「未來四年施政主軸行動方案」,鼓勵各大專院校制定英語檢定畢業門檻。至今,已有九成大學設立英語檢定。
台灣各大學多採用全民英檢、多益測驗(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OEIC)、托福測驗(The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FEL)等作為檢視學生英語水平的方式。以多益為例,各大學分數差異極大,政治大學和成功大學分別為600分和700分,而雲林科技大學和台中科技大學則為450分和350分。另外,據102年多益英語測驗官方統計,全台灣大學的平均成績為501分。
政大語言所教授何萬順曾在其論文〈我國大學英語畢業門檻政策之檢討〉中提及,《大學法》並未授權教育部邀集各大學共同研訂共同必修科目,而且法條內容也有列明不得增加所未規定之限制。
「推動政大廢除英外語畢業門檻」小組成員、政大語言所學生林昆翰表示,學校委外英語機構考核學生英語能力,以此作為畢業標準,卻未開設相應課程,未善盡教育責任。
大學雖多將英文列為必修通識課程,然而其課程目標是「語言學習結合通識精神」,學習內容不足以應付英語檢定。淡江大學英文系學生莊茗雲說:「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和檢定考試的不同點在於,前者是能讓我具備聽說讀寫的基礎能力,而後者是要驗收英語學習成果。」
東吳大學日文系教授陳淑娟也認為教學與測驗應互相配合,而非彼此脫節,並表示學生修畢校內規定課程,即代表外語能力受認可,「這時再外設畢業門檻,本身會被質疑。」
下一篇:英檢效果不彰 反成包袱
第三篇:制度重英語 礙多元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