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重建設輕生態 校園保育意識待提升一】校地開發規模小 環評法規管不到

 
原生活於郊區的黑冠麻鷺因棲息地縮減,多所大學校園開始出現牠們的蹤跡。圖/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系王毓誠提供
【副刊記者/林殷敏 林姳儀 倪千懿】台灣的大學校園綠地多,是生物重要的棲地。但大學在追求硬體設備提升、增進教學品質的同時,往往忽視環境的保護。近年來,學校在校園内設立生態保護區,學生也透過活動,推廣生態保育概念,為動物權發聲。

 今年中興大學欲興建長達十多公尺的水道,施工單位直接使用挖土機開挖擁有五、六十年老樹和珍貴樹種的維也納森林,老樹樹根被截斷,此舉引來師生反對。維也納森林位於舊校門旁,面積約0.2公頃,歷史悠久,也擁有如象牙木、銀樺、掌葉蘋婆等珍稀樹種,是校内學習植物辨認的重要地。

 雖然目前工程已停工,但中興森林系學生張茜表示,反對聲浪多是相關科系學生,一般學生對此議題並沒有太多的關注,甚至有些學生對此完全不知情。

 政府對於小規模的校地開發沒有強制規範,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開發行爲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法規》,只有符合位於山坡地、環保計畫核定為保護區者,以及申請開發面積五公頃以上,開發才須經環境影響評估。台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系教授黃文伯認爲,在校園自主管理下,校方還是應友善對待校園内的動植物。

 黃文伯也說,國外會聘專家為校園做友善環境的營造,但台灣在這方面並不普及,多由總務處自行規劃,因此往往未考量生物棲地,例如:忽略規劃緩衝區,將人類活動區與警戒性高的野生動物區做適當的隔離。
 
 學校在建設中,若未經謹慎的評估,將造成環境受到傷害。東海大學在民國80年代發生相思林砍伐事件,將原本30多公頃的森林,規劃為教學大樓、變賣給政府,現今林地只剩10公頃。生命科學系教授林良恭表示,東海近年開始實行植樹活動,希望維護僅存的林地。他說:「清靜的校園是生物較能在都市生存的空間。」

 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林如森表示,校方應該主動維護動物的生活環境,而不是等到造成破壞,再針對校内的生態環境作改善。他舉佛光大學為例,爲了提供獨角仙、瓢形蟲等昆蟲的棲地,佛光會種植光蠟樹,來營造生態校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