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中使用現代雨傘等元素,跨時代演出,打破京劇需時代統一的傳統。圖╱柏優座劇團提供
|
【記者林凱琳中壢報導】「栢優座劇團」4日於中壢藝術館演出重裝版《狹義驚懼》,表演結合京劇與戲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探討「宿命」一題。故事以五組主要角色:刀客、劍客、鴛鴦盜、殺手、書生交錯出現,故事各自發展,最後又串連在一起。有別於首演,重裝版的台詞加入更多故事的前情提要,讓觀眾對故事情節有更深入的了解。
《狹義驚懼》破除京劇四大傳統:線性化結構、程式化表演、時代統一性及大團圓結局。劇情以多點敘事,同時演出五條不同主線的故事,並將故事細分為24場,以現代電影蒙太奇的運鏡手法拼湊故事。編導、台灣戲曲學院學生許栢昂說:「我們給觀眾的是宿命的邏輯而不是故事。」希望讓觀眾有多一層的思考空間。劇中將京劇的傳統身段融入西方戲劇的演法,讓敘事方式更接近現代。
「狹義驚懼」中「狹」暗指俠客心中的「狹念」,因為每位俠客都有一個不能突破的「執念」所以才能成為俠客。劇中分為上下半場,除了進京趕考的書生外,上半場每個角色選擇以不同方式逃避現實,最後各因不同的執念而死亡,如俠客在三角戀中,因為害怕辜負他人,而無法在妻子與情人間做選擇。
故事到了下半場,雖然所有角色都不再執著,但最終難逃一死,連唯一在上半場倖存的書生,也戲劇性地噎死了。《狹義驚懼》打破京劇大團圓的傳統結尾,以全數要角皆身亡的方式,呈現此劇對於宿命註解「朝聞道,夕死可矣」。許栢昂表示,只有賦予角色死亡,故事後續的發展才會沒有曖昧空間。
顛覆京劇需統一時代背景的窠臼,在書生因外貌不揚而落選時,台上傳來〈國父紀念歌〉,以幽默雙關的方式表達書生「名落孫山」。劇中以飛鴿呈現電話傳聲的功能,古今相呼應。演員、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學生曾冠東說:「身體需要克服傳統京劇的身段,很具挑戰,長期訓練後,覺得自己成長許多。」
「驚懼」既是雙關「京劇」也是期待觀眾看完「京戲」後的驚喜與震撼。觀眾、中央大學物理系學生趙芩說:「原本以為是京劇,沒想到會以現代的手法呈現,感覺故事跟自己更貼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