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反對「外貌協會」 金釵選拔遭質疑二】長期物化禮賓人員 傳統審美觀難改

圖為銘傳大學學務處對於金釵歷史簡介還有金釵標準(紅線處)。圖/來自銘傳大學學務處網站


 【副刊記者/邱學慈 蔡昀知 吳依宣】政府長期任用有爭議選拔標準的銘傳公差隊擔任金釵,恐有對女性外型的歧視、造成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在媒體的報導下,有物化女性之嫌,並在《聯合報》及《蘋果日報》引起討論。

 投書《蘋果日報》「金釵刻板到何時」作者林靜儀表示,雖然國家可能沒有設定選拔金釵的身材標準,但國家又長期任用銘傳公差隊擔任國慶金釵的歷史已經有30年,無意間成為制度的幫兇。即使政府在民國100年擴大國慶典禮時,開放各大學親善大使參加金釵遴選,但林靜儀說:「大家都會認為以前(銘傳)的標準才是正確。」

 即使沒有身材或外表的限制,但金釵在國慶典禮的角色仍然備受質疑。林靜儀提到,國慶金釵穿旗袍的模式,如果細細追究,1960年代中國小姐選拔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她說:「當時,中國小姐的選美,穿著那套旗袍的用意,就是象徵著那個時代的美的標準,也是獲得晉身上流社會的模式。物換星移,這一套服裝也好,這些對於女性美的標準也罷,都應該改變。」

 從國慶舞台分析 ,坐在前排清一色男性政治人物,穿著紅色旗袍的金釵穿梭其中,長期開設女權運動課程的政大政治系教授楊婉瑩表示,這很明顯是權力不平等的展現。她說,政治人物離開舞台後仍然保留他的地位,而金釵在國慶典禮的榮耀,卻是靠著新聞媒體還有大眾定義的美來肯定。

 「當人成為客體,女性變成被觀看的對象,而她的價值來自於觀看者的眼中,這就是物化。」

 政府為了消弭性別不平等的疑慮,自民國100年加入金帥,但楊婉瑩表示,這是很膚淺的回應,表面上看似平衡性別不平的疑慮,但實際上只是將男性的帥氣、身高作一樣的規範化,將原本加諸於女性的標準,也套用在了男性身上。

 台灣的族群組合有新住民、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及來自中國各省的人,但典禮上只呈現整齊劃一、身高一致以及穿著旗袍的金釵。對此,林靜儀說:「與我們渴望這個國家應該多元相違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