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翊庭、陳怡璇綜合報導】教育部於民國102年年底推動「教育部補助大學院校推動課程分流計畫」,力求學生兼具理論與實務操作能力,但學生反應不一。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老師陳麗萍表示,以往學生常常將「設計無限大」等理論奉為圭臬,設計出不符市場潮流的作品。加入實務課程之後,學生從服裝打樣、找廠商至通路等都要一手包辦,體會到成本等實際限制,有助設計更符合大眾口味的商品。
「經過實務操作,才能用業界的角度分析品牌內部經營。」實踐服設系學生洪本蓁認為,在外實習像為人作嫁,而自創國際服裝品牌「PRAXES」則需自己打響名號,壓力較大。
數位內容與科技學程是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和理學院合作下的產物,將資訊技術與數位內容和生活情境作結合,並以「體感遊戲」為主軸,曾推出「布雷恩百貨(Brain Department Store)」等展覽,玩家擺出指定動作或與虛擬人物互動便可獲得提示,新奇的體驗頗受好評。
政大傳播學士學位學程學生陳麗雅表示,實務型課程有許多製作專案的機會,但相比之下實習還是較能直接與業界接軌。
有師生認為實務型課程和實習無異,批評教育部多此一舉,更有學生質疑,校方與業界簽約合辦實務型課程,恐讓學生淪為另一形式的「無薪勞工」,讓血汗實習情況雪上加霜。
「與其說縮短產學差距,『學用合一』更貼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綜合企劃科研究助理曾昱蒼指出,此計畫旨在改變校方課程思維,藉改組大學院校課程委員會,整合理論與實務資源,如引進業界師資、規劃實務教材等,除了讓學生能淺嚐業界生態,教師也可繼續進修、升等。
而針對血汗實習的疑慮,曾昱蒼表示,除非有明顯違法情事,教育部無權干涉各校如何推動實務型課程,他呼籲各校應在簽約時就該為學生權益做好把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