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信孚將生活中原本被視為垃圾的文宣品回收再利用,轉變為代表可地方文化的明信片。
圖╱李雨倫攝
【記者李雨倫綜合報導】「打破體制,進入生活。」由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研究所聯手舉辦的《破牆運動BREAKTHEWALL》12日展開,三個系列展覽都在展場重現作品創作過程。
系列展《家庭工廠》由實踐工業產品設計所主辦,反映工業革命後產品製造程序的轉變,並引入工廠分工的概念。除了重現產品的製作過程,也希望觀展者在與作品的互動中,成為展覽的一部份。
〈Postcard Make〉是一個簡化印刷加工的塑膠模具,觀展者只需將一張大小適中的文宣品放入模具,再利用身體重量打壓,就能在文宣品上按壓出明信片格式。原本只作為宣傳廣告的文宣品,搖身一變成為具有功能性的明信片。作者陳信孚從大眾對於生活上收到文宣品「捨不得丟掉,最後卻還是丟掉」的矛盾狀態出發,賦予這些本來將成為垃圾的文宣品第二生命。他補充,垃圾也可以代表地方文化,反映當地人的生活型態。
作品〈公式包〉利用回收帆布製作出各式包包,如電腦包、化妝包,觀展者可在小型的工作台上發揮創意自製帆布包。諧音雙關的手法取代「公事」,「公式」代表觀展者必須利用3條拉鏈,結合自己的需求做出不同的作品,產生不同的答案。作者廖婉廷認為,「剪」帆布的動作就像在打破規則、呈現自我。她讓使用者看到完整的生產過程,並從生活中提出問題,讓觀眾思考「如何去使用」。
「展覽一定要做出一個模型給大家看嗎?」活動總召林彥廷解釋,「破牆」就是打破體制,現在的展覽形式大多公式化,民眾與展覽間的關係也逐漸僵化。因此他們選擇解放空間,選擇一個接近生活的展覽場;不僅在作品呈現上,也舉辦許多論壇與觀展者溝通交流。
這群自稱為「破牆人」的學生本是一群朋友,也正是搭著新一代設計展的順風車,展開《破牆運動BREAKTHEWALL》這種會外展。他們進一步解釋,這就像米蘭傢俱展開幕時,周遭往往有許多會外展,整體呈現出一個大型節慶或是派對。這是他們第一次嘗試三校聯合展出,未來也期待不同領域互相結合,擴展藝術範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