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薏淳在上課時穿旗袍並秀出國旗,介紹寶島風情。 圖╱廖薏淳提供 |
在非政府組織的課程中,廖薏淳認識許多社會學院的捷克學生。她說:「他們後來找我去酒吧喝酒,也因此認識捷克的地下樂團。」她分享,由於語言隔閡,起初她並不了解歌曲的意義,經當地學生翻譯後才明白,「原來他們是在說流浪貓狗的議題。」她表示,這些地下樂團會將自己關心的社會議題譜成曲在酒吧發表,希望更多人聽到他們的聲音。
另外她也觀察到:「在核能議題上,我覺得捷克人觀念較於保守。」廖薏淳解釋,相較於已進行體制內改革的西歐國家,大部分捷克人正處於喚起意識階段。她表示,德國和奧地利現在都禁止興建核電廠,但大部分捷克人仍支持核能發電,可以看出兩邊對於環保意識的差距。
「以前一直覺得努力工作最重要,但後來發現學會『生活平衡』亦不可或缺。」這是廖薏淳交換回國後的啟發。她表示,過去自己只著重「有用的學科」,忽略許多認識國際文化的「軟科學」。她強調,或許一時之間無法展現學習效果,但能深化個人的思考與涵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