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漂浮屋」除了基座不同,架構和外觀與一般房子無異。 圖/張慶生提供 |
張慶生說:「低地國國土將近三分之二低於海平面,非常驚人。」他表示,荷蘭人過去習慣跟海爭地,但他們逐漸發現應該要學習與水共生。成千的水上房屋、運河、渠道及許多大壩等配套措施興建後,成功解決荷蘭淹水問題,在經濟和環境中取得平衡。
荷蘭在19世紀末,工業化發展吸引許多農村人民來到都市尋求工作,卻因為住宅不足,被迫在船上生存,進而發展出「屋船(woonboat)」文化。荷蘭建築設計師估恩.奧達思(Koen Olthuis)創辦「水工作室(Waterstudio)」,利用現有的建築技術興建漂浮屋社區。因為不用擴地、整地等,並使用現今的建築技術,節省許多成本。張慶生表示,當初屋船多為中低階層所居住,但現今「有些人嚮往水上生活」,使得一些中上階層的人亦願意住進漂浮屋。
看到漂浮屋獨特的文化性與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張慶生在10月安排學生參訪建築與辦公室。張慶生表示,第一次踏上漂浮屋讓人感到緊張。他說:「在水上讓人有不安全、刺激的感覺,但走進去之後便覺得還好。」實際和住在漂浮屋上的人接觸後,便更全面認識漂浮屋上的生活。
張慶生表示,自己一直對永續議題感到興趣,並認為荷蘭漂浮屋極可能為未來最有潛力的建築。他說:「除了解決荷蘭境內問題,在全球暖化之下,也能解決許多窮困國家淹沒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