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記者╱林威呈、張又琳、蔡劭涵
談及農人,你想到什麼?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易受天然災害或投資報酬率低?這些都是傳統農業的刻板印象,但在年輕人才投入之下,台灣農業正努力蛻變成新面貌。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資料,民國91年農業就業人口約有70萬人,至民國100年僅剩約54萬人,十年以來銳減逾兩成。民國100年農業就業人口中,60歲以上者佔逾三成,高齡化問題嚴重。台灣以農立國,隨著時代變遷,農業地位今非昔比,因而開始尋覓更多元的發展方向,需要創新並統整各領域的技能,極需青年人才貢獻所長。
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系教授羅筱鳳表示,大學生年輕力壯,學習迅速,在接受農學專業知識與科學系統訓練之後,能以獨具的創新、行銷及E化能力,為農業注入嶄新能量。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農業推廣委員會總幹事林世斌則認為,大學生組成的社團具即時性與活動力,青年宜主動關心農業,發揮主導社會議題的功能。
如何扭轉社會大眾對於農業的刻板印象,吸引年輕人回流農業,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系系主任歐柏榮建議,政府應從大方向著手,如提供充足的研究經費,增加農業科學研究與年輕人的科學教育;制定積極的輔導政策,致力協助年輕人取得土地、技術、資金等必要資本;適度限制進口農產品,尤其與外國之間的經濟談判不宜犧牲農業做為籌碼。
台灣農業正面臨轉型時期,既有困難,也有希望,莘莘學子不妨抱持樂觀的態度。台大農業經濟系學生沈家琦認為:「國家絕對不能忽視農業政策。人們永遠需要糧食,總不能讓全民的胃掌握在他人手中吧!」歐柏榮表示,由於過去產官學的共同努力,台灣農業已奠定良好基礎,未來應朝科學化、精緻化及在地化的方向持續發展。
「農業是人類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滿足人類基本生存需求,並維護自然環境的行業。」中興大學農藝系系主任陳宗禮認為,年輕人欲投入農業,必須關注世界與台灣對糧食安全的需求,具備生物科技與農業的創新能力,並重視農業生產與環境議題的結合,方能實踐永續經營的理想。
第二篇:【台灣農業轉型 青年回流耕新2】食育務農 學生助農產
第三篇:【台灣農業轉型 青年回流耕新3】巧用所學行銷開客源
第二篇:【台灣農業轉型 青年回流耕新2】食育務農 學生助農產
第三篇:【台灣農業轉型 青年回流耕新3】巧用所學行銷開客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