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記者/林佩雯、林昕潔、謝汶均、王千綸、徐于婷
近年來大學錄取率逐年攀升,大學生人數大幅增加,但在職缺供給有限的情況下,大學生將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危機。而現今對求職者的需求從專才轉變成跨領域人才,為因應當前趨勢,大學生除提升專業能力,也應創造自身跨領域優勢,才能從擁有同樣學歷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競爭激烈 突顯個人特色創優勢
近十年來,台灣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大學及以上平均失業率從3.89%提高至將近6%,20至24歲青年平均失業率超過10%,遠超過總體平均失業率,反映青年失業嚴重性。據1111人力銀行今年8月「企業人才困境調查」指出,近八成企業感受到勞動市場「人才荒」,顯示台灣人才市場供需失衡,青年就業困難。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系副教授簡建忠認為,全球化時代下,企業為降低成本而外移,無法提供台灣青年足夠工作機會;加上「勞動基準法」規定強制退休年齡提高至65歲,中高齡勞工延緩退休,亦是青年工作機會減少的因素。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成之約分析,受金融海嘯、經濟不景氣影響,工作機會被現有工作者佔據,較難釋出新職缺,且企業選才傾向有工作經驗的人,不利於初入勞動市場的青年。
大學生人數過多也是青年失業率高原因之一。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副教授陳儀蓉表示,過去大學被視為一道「窄門」,民國90年大學錄取率不到62%,而現今逼近100%,大學入學門檻降低、學生人數大幅增加,但職缺供不應求,導致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隨著擁有大學學歷的競爭者增加,大學生雖難憑一己之力改變現狀,但成之約認為,大學生能從自身作起以突顯個人特殊性。他強調,過去社會著重專業分工,如今跨領域時代來臨,若只有單一專業已難因應環境的快速變遷,如網路商業行為盛行,除了行銷企畫能力,也需熟悉網路介面操作。成之約表示,面對同樣是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雇主為降低人事成本及用人彈性,會優先選擇跨領域人才。
「跨領域時代下,企業需要的是『好用的人』,而非『有用的人』。」台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所副教授張仁家解釋,「好用的人」同時有多方領域的能力;「有用的人」只專精某一領域。他認為,大學生在面對未來「多元人才組合環境」,學生須了解合作在職場的重要,跨領域學習的目的,在於培養溝通、理解及合作的能力。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副教授辛炳隆則認為,現今企業重視求職者的「軟實力」,跨領域學習的目的應是開闊個人視野,並增強外語及邏輯思考能力。
多元學習 那些課堂沒有教的事
張凱閎說,參與活動使他在人際溝通、團隊相處等方面均有顯著收穫,對創業很有幫助。 圖/張凱閎提供 |
「人生許多必備技能藏在各種資源裡。」台大物理系學生張凱閎說,他同時雙主修機械工程系、輔修國際企業系,也積極參與不同種類的活動,在人際溝通、團隊相處等方面均有顯著收穫,對創業很有幫助。政大外交系學生張心怡表示,廣泛嘗試不同領域的事務使她更清楚自己喜愛與人溝通的特質。對國際事務有興趣的她曾多次參與大型國際會議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並透過擔任校園導覽志工等活動更確立自己未來往外交事務發展的目標。
目前就讀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應用語言學所的翁浩原曾自行舉辦攝影展,將自己的作品與文學詮釋結合,再以企管所學的行銷將展覽宣傳給不同朋友,辦展覽也使他更加了解溝通的重要。他說:「唯有經由實際嘗試才會發現想像與實際的落差。」
不同領域的結合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收穫。東吳大學中文系學生吳邦珣高中就讀音樂班,她表示,她常將音樂化為創作題材,增加作品廣度及深度。除課業學習,吳邦珣也透過打工經驗獲得課堂學不到的能力,例如透過不同的面試機會練習如何行銷自己等。她也為了加強英文會話而選擇在天母的咖啡店打工,使她較敢開口說英文、也提升了她臨機應變的能力。
「認真接觸每個機會,才知道真正想要甚麼。」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沈宗倫原本就讀會計系及保險所,卻在接觸商事法後產生對法律的興趣,選擇於工作時就讀台大法律系進修學士班,並考取公費赴美攻讀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校區(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法學院法學碩士與博士學位。
沈宗倫表示,當時跨領域學習的意識較現在薄弱,雙主修學生極少,但現今學科疆界被打破,競爭也更加激烈。他認為學生除了課本知識外更應廣泛閱讀,並加強語言能力以提升國際觀,跨領域學習也是脫穎而出的關鍵。
適應變動環境 複合能力顧飯碗
現今社會日新月異,新鮮人若只有單一專業能力已無法應付時代趨勢,大學生在學期間可擴展專業面的知識及培養個人軟實力,如:人際溝通、抗壓性、工作態度等,以適應快速變動的環境,並提升自我價值。
「跨領域學習而認識截然不同的文化,對藝術培育有所助益,並開闊國際視野。」現任台北藝術大學舞蹈所教授張中煖畢業於政大阿拉伯語文系,她從小開始學舞,大學雖未就讀舞蹈專科,但她因加入現代舞社,而有機會體驗舞蹈教育。她也曾參加國際青年藝術節等活動,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互相觀摩、交流,她認為大學的經歷影響她藝術涵養及處事態度。
「趁大學多參加活動、多接觸一些人。」台大政治系雙主修經濟系的徐聖儒,藉由參加各樣活動學習及探索自我,她認為,大學課程雖不一定與工作內容直接相關,卻已相嵌於自身的思考,「無形的收穫才更受用。」徐聖儒表示,過往的經驗使她了解籌辦活動的模式,但更重要的是學習「表達」的技巧,如人際往來、溝通等。
「能力部分,我們更看重穩定性、學習態度及人際協調等軟性能力。」統一企業人力資源部郭課長表示,專業能力可在就業後於公司培養,不過新鮮人的軟實力則無法短時間養成,因此擁有跨領域能力才能為專業錦上添花。
目前全球高等教育多推行書院教育,以增強學生跨領域的基礎能力。政大書院執行長藍美華盼經由主題書院系統化的通識教育,使學生在跨領域學習上有更深入的收獲。藍美華認為,現今網路便利,在此趨勢下學校的角色必須有所改變。因此,在培育專業能力之外,生活及思想的全人發展更加重要。「若不跨領域學習,必缺乏競爭力。」藍美華表示學校雖提供資源,而學生也該檢視自身缺乏哪些能力,並時時學習,使自己成為跨領域的人才,為個人增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