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三分鐘測中風 智能系統準確性高

 【記者吳盈蓉綜合報導】根據《天下雜誌》報導指出,中風是目前耗用台灣健保資源前三大疾病,更是長期以來國人十大死因中的前三位。中風的初期症狀較不明顯,容易導致誤診而錯過黃金搶救時期。日前由香港理工大學團隊所開發出的「電腦智能中風檢測系統」可將原本需花費10至15分鐘的中風檢測大幅縮短至3分鐘完成。

 此系統分為框選與篩選兩階段。第一階段利用一套演算程式「圓形適應框選法(Circular Adaptive Region of Interest)」。團隊負責人、港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系副教授鄧福禧表示:「由於系統能自動讀取框選區,所以大幅縮短檢驗時間。」框選法以像素為單位去尋找密度變化,並抽取有細微變化的目標部位。當系統偵測到變化後會跟另一側的大腦半球作比較,若左右不對稱,則可懷疑是中風。團隊成員、港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系學生黃顯釗補充:「選區會標記疑似缺血或出血性中風的位置,並標示中風機率讓醫生集中判斷是否真陽性結果,作快速的臨床診斷。」

 然而單從框選法抽取目標部位,會出現誤差結果如假陽性與假陰性,所以若要提高準確性,需要第二階段「人工神經網絡」進行篩選。其為可模仿生物中樞系統的數學模型,能做出類似人類大腦進行思考模式,進而判斷影像有否中風情形。系統首先輸入22組圖像特徵的數據至人工神經網絡,再進行資料的學習、比對及判斷,最後得出中風機率的判斷結果。「系統懂參數演算、比對和分析病人的圖像特徵,再輸出分類後的結論。」黃顯釗補充。

 團隊曾到當地醫院收集52組中風病患與正常者的腦部掃描樣本,他們將樣本輸入系統分析後,診斷中風的準確率高達九成。鄧福禧提到在蒐集樣本時,曾遇到病患不配合而圖像產生躁影。他也補充:「分析大量樣本需要核實,過程相當繁瑣。」黃顯釗則表示:「研究的主要困難在於收集足夠且合適的圖像以提高準確度,因此我們只好提前準備與醫院交涉,並在取得圖像後加以篩選,確保被使用的圖像都合乎研究的要求。」

 這項系統目前仍須通過臨床測試,全面評估系統性能後才可實地運用於診療中。鄧福禧提到,系統未來會考慮加入雲端技術,以增加系統的靈活性,相關圖像與檢測結果可傳送至醫生的行動裝置。這項系統雖無法完全取代醫師診斷,但能作為醫師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可讓非專科醫護人員初步評估病情,讓病人能及時獲得相關救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