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水蒲公英為直徑五公尺的三層型球體。王虹閔利用纖維密度高、表面積大而具有良好吸水能力的珊瑚絨,構成球體的最外層;而吸收的水蒸氣及濕氣可由球體中間的保冷複合材質凝結成水,再利用山脈高度落差及球體下方連接的軟矽膠,讓水自然往低處匯集至山坡下的儲水槽;氦氣則填充在最內層,使球體可以飄浮在空中。
設計的靈感源於大自然,王虹閔提到,清晨和家人爬山時發現樹葉上凝結大量露水,因而產生吸水蒲公英的構想。她當時希望能在2000公尺以上的山脈與森林設立裝置,吸取空氣中的水蒸氣與溼氣,將其收集作為民眾用水。
王虹閔也提到,想讓天馬行空的設計成真,過程中碰到不少困難,需要和教授討論才能克服。例如一開始打算用氫氣讓球體漂浮,但考慮其沸點低及易燃的特性,可能會有爆炸的危險,才想到用較穩定的氦氣取代;也曾擔心因裝載水量過多使球體無法順利漂浮。最後想到利用類似轉運站的設計,讓球體將凝結的水不斷運輸至儲水槽,解決球體因水量過多而下沉的問題。
指導教授葉恒志表示,氣候變遷使台灣乾旱發生愈加頻繁,梅雨天數也減少,吸水蒲公英的設計即是利用雨水以外的替代資源,使空氣中的水氣達到最有效的利用,且過程中不須耗費任何動力便能讓吸水與儲水同時進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