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汝以堆疊長方格的方式拼出具守護舊有文化與制度意涵的石獅子,象徵生態將再度達成平衡。 圖/陳妍汝提供 |
【記者林琪諭台北報導】台北教育大學美術所學生陳妍汝17日於台北市立大學舉辦個展《流轉生‧息》,以《原生》、《轉變》、《未來》、《重生》四系列畫出海洋的轉變,描繪環境遭人類破壞後又重生,希望觀眾思考生態議題。
《原生》系列中,陳妍汝藉描繪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展現自然界旺盛的生命力,但她刻意暗藏玄機,隱喻海洋生態面臨的問題。在畫作〈迷茫〉中,她畫出許多沒有觸鬚的水母漂浮於淡橘色的海水中。她表示,巨量的水母表示優養化,而她刻意不畫出水母觸鬚並將海洋畫成夢幻的淡橘色,讓畫面不符現實,暗示生態已出現異狀。作品〈調適〉則將海塗成綠色,表示海洋已嚴重藻化。此外,畫中刻意安排生物向上游,象徵環境異變,生物已無法繼續在海中生存,想要逃離。
在《轉變》系列中,陳妍汝利用「掃筆」技法將畫完的顏料掃開,使生物呈現「殘影」效果,意味因自然環境失衡導致生命有如殘影,只能短暫存活。而《未來》系列則畫出稜角的岩石,用黯淡的顏色畫出背景,使畫面看來一片荒涼,影射她對於海洋未來的隱憂及猜想。她也用畫刀在畫作上刮出刮痕,影射人破壞海洋的行為。
雖對環境感到憂心,但陳妍汝認為,在環境崩毀、生命皆死亡之後,一切會全部重建,就如原始生命出現的過程一樣,在《重生》系列中,她以塊狀長方格堆疊出石獅。她解釋,石獅在中國傳統廟宇中有守護舊有文化與制度意涵,因此以之象徵自然環境將重新建造,生態會達成新平衡。
「她不是以死硬的手法呈現環境議題,讓每個人看畫時都能自己思考,並能有不同的感受。」觀眾吳孟純說,當她看到畫作中有白化珊瑚時,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及化學藥劑都會衝擊海洋生態。她認為,人帶給環境的改變看似微小,可是仍會日積月累,回歸到自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