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鬱青春》諷社會 膠彩藝術破成規

潘冠婷強調不是只有瘦才是美,期望以唐代豐腴女子系列作品,喚起被世人遺忘的美的典範。 圖╱杜曜霖攝

 【記者杜曜霖台北報導】 「我們就像草食藝術家,選擇用作品代替積極的抗議。」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美術所的潘冠婷說道。她與簡詩如等四位新銳藝術家7日於M畫廊舉辦「鬱青春 — 膠彩語彙聯展」,以膠彩為媒材,對社會框架提出反諷。

 潘冠婷以草食藝術家自喻,透過唐朝女子系列作品,強調不是瘦才是美,諷刺社會對美過度單一的標準。作品《養癢的》善用紙張本身的污漬,作為豐腴女子皮膚上的紅斑,結合中式畫風常見的雲霧元素,象徵輿論如煙霧般繚繞於自身,揮之不去。

 身材不算纖細的潘冠婷認為,從古至今,女性的體態受到太多的評斷與壓力。尤其北上求學後,更感受到都市少女對外貌的講究。她期望透過時空背景的回溯,喚起被世人遺忘的美的典範。

 去年剛畢業於師大美術所的簡詩如表示,自己作畫時,習慣思緒與畫筆並進,如同植物不受拘束地生長、變化。因此《碎形,島》系列作品中,充滿植物的元素與意象,象徵人受到環境刺激後,會因性格迥異而發展出不同的結果。

 對比於膠彩作畫時制式的層層堆疊,簡詩如認為,人的成長應是一連串不規律的過程。「你今天看到的我,也是不斷受到環境形塑和校正而來的。」她將社會化的歷程投射於作品中,畫出自己擺盪於柔性特徵及陽剛性格間,不斷掙脫框架與向外擴展的過程。

 同樣就讀師大美術所的劉宇桓,畫出著水手服的少女被男性性器官簇擁,象徵青春時期,對兩性情慾的想像。洪民裕則將養殖多肉植物的經驗納入作品,以人面植物表達自我與植物的融合與共生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