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哺乳動物的單色素細胞,變色龍的皮膚具有光子晶體,和蝴蝶的翅膀、孔雀的尾巴一樣,形成原理與光碟片相似的結構色(structural color),皮膚具有兩層能反射不同頻率光的半透明材質,當變色龍遇到敵人或想吸引異性時,便會繃緊皮膚,重新排列晶格讓不同頻率的光進入,反射波長較長的黃光;當變色龍沒有要變色時,便不讓晶格篩選進入的光,同時反射黃光與藍光,形成常見的綠色。
基因與演化系教授米歇爾‧米林科維奇(Michel C. Milinkovitch)表示,該團隊在西元2008年將生物物理學(Physics of Biology) 融入演化發育生物學(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Biology) 中,透過研究黃色與紅色變色龍的不同細胞色素,更了解生物體內的物理機制,未來也將繼續研究這個領域。
另外,研究團隊也發現變色龍有更深層、更大而排序不規律的光子晶體,能反射紅外線,使變色龍少吸收45%,讓他們多一種調控體溫的機制,這能用於仿生技術,透過模仿變色龍的光子晶體結構,製造更加保暖的衣物布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