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多益英語測驗校園考於民國103年12月13日舉行,大四生戰戰兢兢,深怕未達600分畢業門檻。若沒考過,他們得再花新台幣1500元「原價」報名費重考,或是付費參加校內「零學分」英語補救課程。
教育部94年提出「未來四年施政主軸行動方案」,鼓勵大專院校制定英語檢定畢業門檻,宗旨為「提高各校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更將此納入攸關經費之評鑑指標項目。政大一馬當先,「為確保學生外語能力之水準」,於同年訂定「英語文畢業標準檢定辦法」(現行規定為「外語畢業標準檢定辦法」),規定畢業生須達多益或托福考試等成績標準。校方更「貼心」為學生留後路,未達標準的考生只要花費2000多元,選修並通過零學分外語補救課程,等同跨過畢業門檻。
此後,各校紛紛仿效「政大模式」,目前已逾九成大學制定英語畢業門檻。教育部初衷雖為「提高各校學生學習英語興趣」,但目前卻無相關機制可檢驗成效。而政大雖在大一開設英語通識課程,但內容多與英檢考試無關,校方期望學生「自主學習」,卻以畢業標準及檢定類別限縮學生學習領域,更無法「確保學生外語能力之水準」。
政大語言所教授何萬順及教育系教授周祝瑛等人98年即已提出外語畢業標準政策之檢討,更在12月29日舉辦「英外語畢業門檻公聽會」,校方六年來並未提出具體回應與作為。學校訂定外語畢業門檻,卻替學生開啟補救教學後門,令人不禁懷疑,設立門檻真正目的是為了應付教育部審查。
外語畢業門檻必要性不足,甚至成為學生「延畢」的技巧。政大自詡「東方哈佛」,更應利用優勢推動相關活動及特色課程,真正提升「學生學習英語興趣」,創建「新政大模式」影響他校,聯合檢討教育部政策的實質效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