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大學退場機制不周全 師生權益受損三】各校文化特質大不同 合併優劣參半

    【副刊記者/林建儒 王湘婷 羅令婕 陳昱文 蘇筠媗 曹詠涵】教育部長吳思華今年七月上任後,計劃於五年內將160所大學減至100所。根據推算,105年大學新生將較今年少3萬人,107年起更將剩不到17萬人,學校名額供過於求。今年,高鳳數位內容學院與永達技術學院無預警退場,學生反映轉校諸多困難,教育部卻遲遲未有完整配套措施,危害眾多師生權益。

 教育部提出大學退場計畫,輔導規模較小的私立大學退場,至於國立大學則以合併為先,以期減少大學數量,發揮大學價值。單一縣市若有兩所以上公立大學,則其中學生人數少於一萬人的學校,將首先列入合併名單。

 台灣的大學市場飽和,後段班大學應當退場,但退場不易,而相較於退場,大學合併讓學生免受轉介之憂,並保障所有原校教職員、行政人員工作權益。合併後的大學規模擴大,經費增加,有助推動合併後的發展,儘管如此,部分學校仍認為,合併後雖資源變多,然教學品質未有大幅的進步。

 近十年已有許多大專院校完成合併,但多為非同質性的學校,例如:嘉義大學與屏東大學皆結合了技術與師範系統,東華大學整併了研究型大學與教育大學,台中科技大學合併了技術與護理專科學校,台北市立大學合併了體育與教育大學。兩相異類型學校合併,結果優劣參半,雖然兩校資源和師資得以互補,可是部分學者認為兩校性質差異大,想法、文化融合困難。

 北市大副校長王保進也提到:「學校整併過程中,軟硬體融合相對簡單,真正困難的是人與文化的融合。」初期為制度上的整合,文化融合尚需長期培養,也是未來的目標。原任教於花蓮教育大學,合併後為東華大學教育學院長的張德勝表示,兩校合併之後,原本是教育體系的大學變為綜合大學中的一個學院,在校務會議中,教育學院的聲音不如以往獲得重視,內部亟需調整及適應。

 兩所相異類型學校合併,倘若僅是學校名目減少、分校校區增加,而非針對兩校不同專業進行功能重整,則將與提升大學價值的初衷背道而馳。東華環境學院院長夏禹九強調,合併並非將原系所掛上新校名、繼續各自運作就好,如果是技職與教育的合併,最重要的是打破原有架構,開闢新領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