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韋嘉(右)將女舞者舉起,完成芭蕾舞中雙人技巧的抬舉。圖/黃韋嘉提供
|
【記者楊思敏台北報導】「夢想可近可遠,重要的是怎麼讓自己更靠近它。」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學生黃韋嘉從小學舞,在競爭激烈的芭蕾舞界中,他曾遭遇男舞者表現機會少的限制和低潮期。
黃韋嘉15歲時考上北藝大七年學制班,決定成為專業芭蕾舞者。他表示,班上大多為女老師授課,因生理上的力道差別,導致老師無法直接以身體示範。因此須自己摸索男舞者劇烈的跳躍和旋轉舞步。直到大學,他遇到來自「倫敦節芭蕾舞團」的澳洲客座教授高家霖(Graeme Collins),以男舞者的角度和感受教授技巧,開拓他的國際視野。
黃韋嘉提到,在古典芭蕾劇中,男舞者是為了呈現女舞者的美麗,觀眾也大多認為女舞者為演出的焦點,男性為輔助角色。雖然隨著時代不同,男性能在演出中展現表情和肢體動作,但表現機會依然較少。
去年,黃韋嘉陷入莫名低潮,覺得自己極度不完美。他說:「假如沒有自信,什麼都做不好。」即使演出的表現不失水準,但觀眾一眼就能看出沒靈魂的演出。迷失期間,他花費許多時間思考芭蕾對自我的意義。直到他暑假去丹麥皇家芭蕾學院,經過不同的訓練和轉換環境,才找回自信。
「不斷的重來,反而能練就心理層面的強度。」黃韋嘉在丹麥接受每日六小時的紮實訓練,即使身體已無法負荷,但總把動作練到好才肯休息。不斷重複肌耐力訓練、基本工到雙人舞技巧,讓他重新思考如何展現肢體。黃韋嘉在當地與來自全球的學生交流,發現實力不比他國舞者差,「我希望鼓勵台灣舞者勇於接受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