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大學退場機制不周全 師生權益受損一】二技術學院退場 管制大學數量 教育部實行四指標

80學年度至102學年度大專院校數量變化。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製圖/郭于珂
    【副刊記者/林建儒 王湘婷 羅令婕 陳昱文 蘇筠媗 曹詠涵】教育部長吳思華今年七月上任後,計劃於五年內將160所大學減至100所。根據推算,105年大學新生將較今年少3萬人,107年起更將剩不到17萬人,學校名額供過於求。今年,高鳳數位內容學院與永達技術學院無預警退場,學生反映轉校諸多困難,教育部卻遲遲未有完整配套措施,危害眾多師生權益。

 1980年代,教育部開放私立大學籌設,民間開始廣設大學,今年大學錄取率更高達95.7%。大學入學門檻降低,導致學生素質懸殊,大學學歷貶值。近年少子化情況加劇,不少私立大學招生率下降,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就因全校學生不滿一千人、長期積欠教職員工薪資,已在今年先行退場。

 即便各大學致力招收國際學生,仍舊難以彌補學生不足的問題。教育部長吳思華於《評鑑雙月刊》訪談中表示:「以(將來)17萬名新生估算,國內大學能招到國際學生的合理量為三萬人,勢無法完全補足招生缺口。」為了集中教學資源,縮減政府財政支出,教育部提出裁撤後段私立大學、合併現有國立大學的機制,以控制大學數量,維繫教學品質。

 教育部訂立大學退場的四大指標,包含:學生數不滿3000人且近兩年新生註冊率低於六成、未通過校務評鑑、積欠教職員工薪資達三個月、具掏空校產或買賣董事席位等違法事實。只要符合其中一項,且在期限內未有改善,教育部將輔導其退場。

 然而,校務評鑑每五年實行一次,許多大學只求低空飛過評鑑標準。曾任職教育部顧問、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周逸衡認為,教育部每五年視察一次,且只審查其補助給私校的金額,較不重視其他經費使用情形,故難以覺察問題。

 周逸衡說:「不應只有審查政府給學校的補助款項,經常費的支出如圖書、儀器設備的添購,或是開課、教學品質是否維持水準,都應關注。」他也建議教育部將招生率低於七成的學校列入專案訪視名單,透過年度訪視確認各校教學品質,才能避免學校混水摸魚。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主任林柏儀亦指出,教育部以招生人數做為退場標準並不公正,學校招生不足未必是素質不佳,而是因位於非都會區,招生困難。他表示,此作法不但會拉大城鄉差距,台灣技職體系的教育狀況也會隨之惡化。

 退場學校學生的受教權益、老師的工作權益皆深受影響。目前業已退場的永達技院學生反映,轉入新學校後將要面臨許多問題,例如:通勤時間增加、原校學分不受承認而必須延後畢業等。此外,部分教授遭資遣後,亦未獲得學校與教育部妥善安排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