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報導指出,海山二(Eta Carinae)是一顆超大質量的恆星,接近超新星爆發條件。超新星爆炸恐釋放伽瑪射線爆(Gamma-ray burst, GRB),並終結地球所有生命。台大天文社翻譯《科學人》的內容則指出,海山二與地球距離7500光年,其厚重的外層氫與強烈的行星風,皆減少GRB產生的可能。若GRB爆發,其爆炸方向以40度偏離地球,且擴散範圍在10度以內。即使向地球方向爆炸,如爆炸後光線平均發散,光經過7500光年已太過微弱,不可能重創生物圈。
文章作者、台大天文社前社長歐柏昇指出,國內許多科學新聞皆翻譯自國外新聞,「台灣的天文學報導幾乎每篇都有一些錯誤。」他建議記者引用第一手資訊,並參考國家教育研究院對專有名詞的解釋,以同時維持新聞的正確性,但不過於艱澀。游鈞量則提出,媒體可以培養專業顧問負責審稿,減少錯誤。
歐柏昇指出,學生在校學習科學知識,卻沒想過如何將知識與社會大眾連結。社團較學術單位或政府機構貼近學生,可以扮演橋樑的角色,藉由舉辦對外活動或利用網路傳播資訊,喚起大家將知識與社會連結的意識、散播正確資訊。游鈞量則呼籲學術性社團多關注相關資訊、接觸第一手消息,不僅提升自我能力,同時學習將知識應用於辯證生活中的錯誤。
日前也發生過類似事件,當時《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報導「綠膳纖膠囊」蘆薈素超標,恐致腹瀉且具有肝腎毒性,實因濃度與含量使用不同單位而誤判。中央大學天文所副教授周翊認為,媒體欲以聳動的標題吸引閱聽人,內文卻只以「科學家」、「專家」等作為發言主體,「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許貫中建議,記者引用論文時,應寫出被引用者的姓名、頭銜和服務單位,以增加報導的公信力。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李根永也認為,藉由查閱發言人的研究論文,便可判斷其是否為真正的「專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