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樓合唱團由35位西裝筆挺的團員邁步上台,110分鐘的演出獲得近千位觀眾掌聲不斷。圖/木樓合唱團提供 |
鋼琴以輕輕的琶音為〈小琉球〉開場,接續切分節奏與反覆輕快的旋律如微風般柔和,身穿一襲湖水綠禮服,林慈音以清澈、飽滿且具穿透力的嗓音開始演唱:「公路用唱歌的方式跟我聊天/草全部壓低身子/一隻高速藍色的箭/興奮的張開翅膀/一隻掉落的鞋子/說:我就在這裡等待吧!」木樓純男聲與林慈音合音吟唱悠然的旋律。陳柏煜在詩中使用風、花、藍天、陽光與笑聲等詞彙勾勒小琉球的風光明媚,觀眾陳巧陽笑盈盈地說:「很喜歡〈小琉球〉詩中蘊含童話般的意象,曲調愉悅,讓人直覺地感到快樂。」
陳柏煜指出,為自己未踏過的土地寫詩是創作時最大的挑戰。為使觀眾聆聽《島嶼與喉結》時如歷其境,創作前他詳閱相關報導、紀錄片與田野調查等文獻,熟習該島文化。陳柏煜以詩句巧妙組合當地題材,作詞囊括保育、原住民風俗、民間傳說與社會議題,語言除了中文也採用當地方言。
〈蘭嶼:歡迎歌〉中木樓團員反覆唱著當地招呼語「akokay kamo(你們好)」表達熱情,也以層層堆高的音調連唱四次「能不能」展現期盼口吻。陳柏煜以「他們說我們是鍋蓋(漢人仿akokay,具貶損輕視意)/我們的家適合擺鐵桶」帶出核廢料議題,詩末也道出蘭嶼遭破壞後令人寒毛直豎的真相:「死亡與病痛已經平安抵達。」觀眾江庭瑋表示,此首歌有哀傷的氛圍,詩詞淒美。
「島嶼是一顆綠色的喉結/不斷作漲落的發聲練習。」陳柏煜指出,喉結代表純男聲合唱團,同時具象化島嶼在海上的形象。他認為,漲落的海潮是音樂與情感的震盪,《島嶼與喉結》這樣的「發聲練習」,讓無法開口的島嶼有了故事與聲音。
「離,代表著心酸與悲哀。」木樓藝術經理李陳福表示,延續去年「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歌」計畫,今年再度結合文學與音樂,聚焦資源相對匱乏的離島。他說:「我們熟悉台灣本島,但或許也可以想想,我們還少了什麼?」他希望透過費一年半完成的委創音樂帶領觀眾走出本島,並以陳柏煜詩中細緻的社會觀察,喚醒台灣人對土地的熱愛。
http://ppt.cc/IJRD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