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
▼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養生風吹進校園 中醫課窺人體奧秘 一】課程生活化 便利商店成養生小撇步
中醫已被美國醫師公會列為三種民俗療法之一,療效獲得國際認可。近年來,大學裡的中醫通識課程愈來愈熱門,現在正值秋冬季節轉換之際,中醫師也針對大學生常見的過敏、痘痘、月經、腸胃問題一一解答,保健與養身一點也不困難。
【副刊記者/邱學慈 蔡昀知 吳依宣】你知道按什麼穴道能消除臉上痘痘嗎?睡眠時間管理居然與便利商店有關?如何從四神湯的變革觀察人類體質變化?這些疑問皆能在中醫通識課程得到解答。
根據教育部課程資源網小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102學年度全台大學中醫相關通識課程數量,較100學年度增加約六成,修課學生更超過6000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婦科主任賴榮年開設遠距通識課程「中醫與現代社會」,每周同時向陽明大學、中央大學、交通大學、台北市立大學的學生授課,熱門程度可見一斑。他表示,每兩個台灣人就有一人看過中醫,可是中小學的健康教育對於中醫知識卻少有著墨,因此吸引不少好奇的學生。
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學生田秉經學長姐推薦而修習「中醫保健概論」,她說,授課醫生總會利用生活化的實例傳達正確健康理念,且教導的食療與穴道按摩也淺顯易懂,不需專業器具即可於素日應用。此外,醫生在講解中醫歷史的同時,也讓她對於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中醫課程須著重實用性,結合生活與知識,才能有效促進思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院長鄭振鴻說,他向學生解釋最佳睡眠時間時,總舉便利商店名稱「7-ELEVEN」作為諧音,讓大家記得11點入睡7點起床,做事效率可以加倍。另外,講解藥材功效時,會以夜市小販將四神湯配方中的「芡實」改為「薏仁」,是由於台灣衛生環境改變,昔日大眾常患腹瀉,而今便秘更為普遍,因此須以不同藥材對治。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系學生陳巧儒分享修習「中醫養生與倫理」心得,上了這門課後,她更加清楚中西醫法的差異,以頭痛為例,西醫擅長對症下藥,中醫卻會追本溯源,發現頭痛的病根往往藏於其他部位,從此,她對於身體發出的各種微小警訊都格外留心。
「大學生除了一技之長之外,更應學習如何照顧自己。」鄭振鴻分析,大學生經常外食,容易吃下過冷或過熱的食物,再加上不懂管理睡眠時間,導致嚴重的腸胃、青春痘與經帶問題,因此,透過中醫課程激盪思考並建立自己的養生哲理,便顯得格外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