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皿中的機械苗象徵自然遭破壞後,人們僅能以機械為標本,陳漢聲藉此表達土地失根的感嘆。圖/林凱琳攝 |
【記者林凱琳台北報導】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所學生16日於府中15新北市動畫故事館舉辦「超N--作為一種超驗的實踐」開幕茶會。藝術家透過作品中對所處環境與現象提問,希望觀眾以自身經驗出發,於參展過程中尋求解答,實踐哲學上「超驗」的反思精神。
「藝術離不開自身經驗。」 策展人、北藝大新媒所學生李冠宜表示,展名以超的「N」次方為題,檢視新媒藝術展中過度使用「超」字強調媒材創新。但她認為,無論藝術家用何種形式呈現作品,重點是藝術家對生活的「反思」。因此她引用哲學專有名詞「超驗」為展名,強調人是自我的主宰,因此藝術終將回歸自我反思。
失根的植物不斷在玻璃器皿中顫動,綠色葉脈與泛黃根莖閃著金屬光澤。北藝大新媒所學生陳漢聲以作品〈機械苗〉表達他對未來生態的想像。他表示,人類恣意以金屬、塑膠等改造世界,卻無法正視每次改造後孕出的隱憂。因此他以機械苗紀念不復存在的環境,並藉此讓觀眾深思科技與環保間的權衡關係。
陳漢聲出身農家,近年家中面臨土地徵收、產業沒落等問題,因此他將自身對土地的情感移植於作品。他表示,為了讓機械苗與木板在未接觸的狀態下移動,他於金屬下方放置木箱,箱內馬達使磁鐵運轉,進而牽引盒上機械苗抖動。
「文化僅是消費主義下的生產工具。」北藝大新媒所學生王博彥作品〈Xeroxed Destinations serious〉(紀念品系列)將亞、歐、美三洲旅遊景點轉換為符號齒輪,分別於三頻道影像裝置上播放,表達文化失根的感嘆。他表示,名勝與消費的關係如同工廠裡環環相扣的齒輪,不斷複製與再造產品,就如同當代人們旅遊,只為購買紀念品與打卡,不再費心了解文化歷史。
「將抽象的消費主義具體呈現最困難。」王博彥表示,作品靈感來自住處附近的工廠,由於量產與符號不斷被複製的意象相符,因此此他將兩者結合創作出作品。他將景點複製後,重新拼貼於齒輪上,表達「文化淪為消費主義下的生產工具」的意涵。
王博彥認為,藝術能提供觀眾一種對生活反思的解答,但正解因人而異,有賴觀眾欣賞作品後挖掘出自己的答案。觀眾陳慧真表示,深思機械苗為何能移動的過程能讓她反思科技與生態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