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納大學西北分校會計系大一生莎曼珊.羅特(Samantha Lott)星期二時看完The Clothesline Project展覽後坐在莫瑞恩學生中心(Moraine Student Center)裡。圖/坦妮絲.福爾茲提供 |
【記者江研燁綜合報導】「我小時候活在被爸爸家暴的日子裡,長大後又不慎踏入一段暴力的婚姻,我永遠挽回不了我讓女兒經歷的這四年,一場醒著的噩夢。」一件掛在美國印地安納大學西北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Northwest, IUN)莫瑞恩學生中心(Moraine Student Center)的鮮黃T恤上寫著。18日至24日校園內舉行「曬衣繩計畫」(The Clothesline Project)展覽,旨在透過藝術的呈現,提升民眾對家暴與性暴力議題的意識。
此次辦在印大的展覽有超過140件T恤,由社區裡曾受暴的人和學生、教職員及行政工作人員設計完成。其中,不同顏色的衣服有不同涵義:白色代表紀念在暴力下身亡的受害者,黃色和皮膚色代表受過家暴虐待,紅色和粉紅色和橘色象徵經歷強暴和性騷擾的人,藍色和綠色是受過亂倫和性暴力傷害的人,紫色代表因為性傾向而被攻擊的人,黑色則代表因為政治原因而受暴的人。
參展人、印大學生艾希莉.艾莉恩(Ashley Ailion)說:「這個計畫展現出了學生不只是學生,我們活在課堂之外,走進社會去觀察。」策展人、印大社會系教授坦妮絲.福爾茲(Tanice Foltz)表示,策劃展覽時,驚訝於受害者願意彼此分享故事的開放態度,「參展者以彼此陌生的身分來到展覽,而後在彼此類似的經歷上找到慰藉。」並期許所有暴力周圍的沉默都可以逐漸被打破。
福爾茲表示,洗衣服普遍被認為是「女人的工作」,當女人們把衣服拿出來晾時,她們會與女性鄰居聊聊那些在公眾場合不能討論的家務事。把自己的衣服拿出室外晾曾被認為是羞恥的,而「曬衣繩計畫就是要提供那些沉默的聲音一個吐露心聲的管道,同時提升社會大眾對此議題的關注度。」
曬衣繩計畫於西元1990年被提出,希望讓人們透過設計T恤,用文字和圖畫呈現曾遭受的家暴或性暴力故事,並把它掛在曬衣繩上。如此一來,對觀展的人來說具有教育意義,對創作的人來說,則是一個療癒的過程。把衣服掛上去的同時,他們把曾經的傷痛也曬出來,然後可以真正轉身背對它們並跨步離去;而對於那些仍在受難並沉默的人來說,這提醒了他們並不孤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