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收藏癖、對小巧模型狂熱的陳宛伶,作品〈崑山街的盆栽〉,結合超輕土與膠彩,將崑山街各式各樣精緻的盆栽揉捏出來。圖╱廖庭儀攝
|
【記者廖庭儀台南報導】「以前被大自然包覆的印象,翻轉成我們包覆自然。」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所學生陳宛伶,11日起於海馬迴光畫廊舉辦「小自然」個展,熱衷探索自然的她,拍攝城市盆栽造景、捏塑立體模型,佐以油畫重新描繪,試圖從層疊再造的創作,訴說她過去與現在觀察自然方式的轉變。
小時候是鑰匙兒童的陳宛伶,家人常工作晚歸,她的童年經常是獨自一人,她說:「但我不寂寞,我總是對神祕的昆蟲、植物充滿狂熱。」她在草叢裡捕撈蜻蜓、蝴蝶,蹲在泥土堆搜尋蟋蟀,在樹下撿拾散落的果殼,著迷於斑斕透光的翅羽、蟲殼,將牠們關在紗窗與玻璃窗間觀察,一不小心昆蟲死去變成捨不得丟棄的標本,她覺得,在田野遇見的牠們很美,「成為收藏品的牠們更有獨特的吸引力。」
陳宛伶長大後發現,童年依傍田野的家園逐漸都市化,她表示,小時候能隨時溺在大自然的懷抱,而現在只需輕點滑鼠,即可搜尋任何景觀,「彷彿我們在包覆自然。」她擷取生活周遭的自然碎片,利用超輕土快乾特性,迅速揉捏觀察當下的悸動,再以模型為本做油畫寫生,藉油彩光滑的基調,呼應人為造景「假的很真,真的很假」的感覺。
陳宛伶以油畫創作〈崑山街的盆栽〉,以灰色為基調,暈染都市水泥叢林氛圍,再用橙橘、青綠點綴,呈現花卉的繽紛潤澤,而獨鍾「排列感」的她,將畫中一百多盆植株整齊排列。她表示,小時候曾努力唸書拿高分,只為得到一個格狀排列的玩具盒,「我對排列有某種特殊的著迷。」
為紀錄小時候初拾畫筆觀察世界的純真,陳宛伶在作品〈饅頭樹〉中,用黃綠、青綠、嫩綠色油彩,勾勒一棵棵沒有枝葉、只有圓形輪廓的樹,表達童年習畫時老是被美術老師責問「妳怎麼老是畫這種饅頭樹?」的有趣回憶。
觀眾林虹君認為,「小自然」以特殊視覺經驗,用渺小的視角詮釋城市人與自然接觸的關係,而〈崑山街的盆栽〉的排列關係,「無論俯瞰、平視,不同角度彷彿都像神祕的符碼在傳達迥異的意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