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自發性服務課 跳脫「必修」框架 一】創意服務 走出教室 開闢綠園地



 【副刊記者╱邱學慈、吳依宣、蔡昀知報導】九月中旬,公私立大學陸續開學,迎進了近五萬名新生。根據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1學年度成果調查分析,全國已有145所大專院校設立服務學習課程,提供學生運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的舞台。國內外大學生對於學校將服務列為必修課的看法各有不同,教師與學生皆有反思空間。

「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是服務與學習兩相結合,也就是在服務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效果,如同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從做中學」。教育部於99年10月29日修訂大專院校服務學習方案,強調「動手作、動腦想」,在服務後省思所學之價值與可改善之處。(資料來源: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爬上台灣大學社會系與社會工作系系館的屋頂,一片井然有序的田畦映入眼簾,香草沁人心脾的芬芳,混著新翻泥土的氣息撲鼻而來。在這不足一座籃球場大小的屋頂上,台大社會系學生組成「傢傢久」團隊,將課堂所學的「公民農業」概念,實踐於這原本佈滿菸蒂的閒置空間。

「剛開始什麼都種不出來,只長出真菌!」台大社會系學生陳其農含笑輕撫秋葵新生的絨毛,娓娓道來農場的興革,「傢傢久」除了在武功國小推動食農教育,更在鄰近的錦安社區組成社區農藝隊,號召居民改造活動中心屋頂,吸引不少退休老人和家庭主婦參與。小有成果後,該計畫因包含空間的改造、課程的實作、社區的連結,通過教育部審查,現已轉型為服務學習課,從注射種子育苗到發酵堆肥,皆由學生一手包辦。

目前擔任該課程助教的曾昱誠也發起認養活動,全校師生皆可用每學期新台幣300元的價格,認養一塊約1/4坪的田地,種植蔬果花卉,「每個人都是空間的決策者。」

陳其農說:「升上大四,在系上已經沒有必修課,但社會系的屋頂就是我跟學校的連結。」曾昱誠更期許,未來能擴大規模,讓台大學生都能利用學校閒置空間生產農作物,提供弱勢家庭及獨居老人食膳。

另外,不少學校更將服務結合專業,如長庚學校財團法人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學生郭庭珊於服務學習課中保養護理專業教室,「學校給的資源越多,環境越好,學習的意願也會越高,而我們的工作就是要確保學生修習專業課程的品質。」

長庚科大位於林口台地,氣候潮濕,為了讓每個要價上萬元的模型病人保持乾燥,不致損毀,「我們會替它們擦痱子粉,還常常需要把頭髮拆下清洗,因為模型病人的頭髮都是用真人髮絲製成的。」

「護理技術的操作過程會因為器材更新而改變,我們在這裡服務就可以比別人更早開始學習。」老師在教導學生保養器材時,也會講解操作方式,「等以後上課教到時會比較有印象。」

「除了要把技術練好,個人有良好的心態,才是決定護理品質的關鍵。」郭庭珊在服務過程認真對待每個模型病人,也為自己的專業可以真正服務到社會而雀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