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科技大學設計的感應互動裝置,能偵測肢體變化,將影像投射在桌子上。圖/廖末西舞蹈劇場提供 |
《二手記憶》編舞者林宜頻表示,這次主題是談論「記憶」。她利用空間、生命與影像來表達這個抽象概念。因為記憶可能是清晰、凌亂、定格或模糊的,藉由影像表現錯綜複雜的片段,讓觀眾在腦海裡整理成自己的記憶故事。
影像投影在三張桌子擺放成的L型畫面,隨著舞者雙手緩慢而柔美地劃過上空,黑白的海水瞬間快速移動,當舞者手部滑向右方,又轉為模糊。這是迴游舞集與崑科大資訊傳播系數位媒體與互動技術專題研究室合作,藉由軟體偵測舞者的肢體變化,營造出即時互動的影像、聲音的劇場效果。
「用肢體去控制影像,就像是自己控制記憶。」舞者許明莉表示,影像的模糊、清晰、快或慢,象徵過去的記憶。有些畫面一閃而過,有些則是要主動去探索,「利用體感裝置來操控畫面,非常有趣。」她認為,這也是丟出線索給觀眾,看他們能否發現由舞者控制著畫面。
崑科大學生衡傳霖表示,排練過程是先提出體感互動裝置的限制,編舞者再由這些限制去調整。若機器無法達成舞者想像的動作,彼此就得不停地磨合。而現場演出仍要擔心機器是否會感應不良,以及能偵測的範圍只有一平方公尺等問題。
林宜頻提到,她就讀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表演藝術所時接觸跨媒體,對於多媒體及新媒體都不陌生。她認為任何元素都可以嘗試加進現代舞,但必須思考如何調配其它媒體與舞蹈的比例。例如當影像播放時,可能會「吃掉」前方的舞者,這時就要犧牲舞蹈的部分,「加入新媒體,代表又要犧牲更多了。」
衡傳霖表示,因為國外科技比較發達,互動技術早就行之有年,但國內比較仍著重影像、聲音及燈光,比較少人嘗試這樣的搭配。崑科大今年六月就曾和四位編舞老師進行實驗式的合作,這次將科技搬上舞台,希望能有更多元的呈現。
相較於多媒體,新媒體更多了即時互動。林宜頻表示,以往互動的元素在展覽及遊戲中較常見,而此次將元素融進作品,讓觀眾不只在遠處觀看台上的舞者,更能將自己融入在舞作之中,「希望能吸引更多人欣賞現代舞。」
觀眾、致理技術學院商務科技管理系學生蔡鈺婷認為,舞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而現在強調給觀眾的體驗,舞蹈與科技結合後會有更多元的表現。嘉義大學幼兒教育所學生黃湘霖則表示,雖然也會有自己的解讀,但藉由影像及編舞者的解釋後會更清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