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無感社會OUT 「暴」民站出來


《暴民時代》改編自《第三帝國的恐懼與苦難》,述說法西斯主義政策所構成的影響。 
圖╱唐健哲提供

 【記者林維德新北報導】「希特勒萬歲!一個生物餓了,就再也顧不上什麼國家了。」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籌資新台幣86萬元製作的戲劇《暴民時代》4月25日於新北市藝文中心演出。戲中穿插搖滾樂團的表演和即時投影的技術,讓觀眾大開眼界。劇情呈現德國納粹時期與現今台灣兩個不同時空,存在著相同不安與恐懼。

 《暴民時代》改編自德國劇作家貝爾托‧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反納粹作品《第三帝國的恐懼與苦難》,內容陳述西元1933年至1938年間的德國納粹主義。團隊從原本24篇的故事中,選擇十個能呼應台灣現狀的故事加以改編,藉此述說各項法西斯主義政策構成的影響。劇中隱含諸多象徵,如工廠生產的芭比娃娃象徵當時政府試圖將人民魁儡化。

 戲中演員在兩層樓高的金工舞台上,以歌舞劇方式諷刺希特勒的八大「貢獻」,包括醫學、時尚、影視、火箭技術、高速公路、福斯汽車、動物保護以及冬令救濟。除此之外,搖滾樂團將原劇本的短詩轉為歌詞,唱出布萊希特對納粹的指控。

 舞台設計、台藝大戲劇系學生林奕德認為,劇本不僅有當時納粹德國的暴力,暴力經由轉化,至今仍以多元方式繼續存在著。於是他決定以冷冽高聳的鋼鐵結構組成一個巨型框架,試圖表達人在這樣的空間所遭受的壓迫。

 戲中安排演員現場拍攝其他演員的演出橋段,並即時投映在屏幕上,讓觀眾對同一件事情擁有兩種觀看角度。究竟攝影鏡頭看的冰山一角是真相,還是觀眾從頭到尾看見的壓迫才是事實?此橋段推翻觀眾對「眼見為憑」的想法,也給大家不一樣的思考角度和重新省思的空間。

 導演、台藝大戲劇系學生李承寯表示,看戲後會發現生活周遭藏著納粹的影子,舉凡政治權力、新聞媒體,甚至同儕霸凌、朋友猜忌等,由此可看出納粹的權力關係和人性是息息相關的。

 對比劇中納粹德國為發展成為強大國家,而高度集權的統治情形,觀眾郭佩雯表示,很慶幸自己生在自由的時代,並對每個人能自由抒發意見感到開心。

 指導教授耿一偉解釋,《暴民時代》的暴民與今日電視上太陽花學運的「暴民」純粹只是巧合上的呼應。劇名的「暴」並不指集體暴力,而是代表面對不公時不敢站出來的自「暴」自棄。作者在劇中展現大家平時對邪惡的無動於衷,其實是培養法西斯主義的溫床。《暴民時代》呼籲觀眾不要成為旁觀者,而要採取行動,主宰自己未來。

 「我根本不是在導這齣戲,我是在拆這齣戲。」導演提到,他們能做的,並非詮釋作者的觀點,而是替這齣戲提供解釋的線索。他希望,這次的改編能讓大家看見,在德國與台灣兩個時空的交錯下,究竟誰才是暴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