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光社區案」時間軸
資料來源╱「華光社區:金磚上的遺民」臉書粉絲專頁
製表╱李庭恩
【記者林佑之台北報導】「華光社區學生訪調小組」於19日舉辦「華光居民後續追蹤訪調營」,帶領20位學生參觀華光社區,並分組至迫遷戶家中拜訪,關心居民物質與精神上的變化,期望藉此次活動促進公民參與,喚醒大眾重視居住正義。
華光社區緊鄰中正紀念堂與永康街商圈,住戶多為隨國民政府遷台或因當時房價低廉而遷入的民眾,在政府默許下自行搭建住所、落地生根。但政府為活化國有土地,將華光打造成金融特區、觀光不夜城,便以「民法」無權占有罪名向居民提告,要求住戶拆屋還地並歸還不當得利。台北市政府自民國102年3月起強制拆除華光社區175戶違建,居民無安置措施,且須繳交新台幣數百萬元的不當得利罰款。
政府於今年3月22日公佈的「擬定臺北市華光社區暨周邊地區(不含中華電信及中華郵政)特定專用區細部計畫案」中,將華光社區規劃為觀光與商業活動用地,引進民間投資開發。依照「都市計畫法」規定,細部計畫相關資訊會公告在台北市政府、大安區公所並舉辦說明會,為期一個月的公開展覽結束後,預計5月將連同民眾陳情書,一併送交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
「我們不要華光財團專用區!」訪調小組抨擊細部計畫向資本主義靠攏,認為台北市政府協助中央變賣國土,讓華光社區淪為財團專用區。訪調小組強調,細部計畫無具體承諾安置原住戶,因此在網路上發起「一人一陳情信」活動,募集陳情書,希望能改變政策。「細部計畫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共識,而不是與民間的共識。」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認為,細部計畫在擬定時缺少官方與民眾的意見交流,政府與財團互相謀取利益而犧牲居民權利,呼籲政府改善討論機制。
「政府一味強調『依法行政』,冷漠的抹去社區歷史的記憶。」「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黃益中認為,政府以訴訟方式迫遷華光居民,只強調國家行使所有權、居民是違法佔用,卻欠缺對弱勢戶的安置及人性的關懷。訪調小組定期以電話或實地訪談70戶拆遷戶,半數居民提到,因租賃房屋造成的經濟壓力及對新生活的不適應,有失眠、做惡夢,甚至有自殺傾向。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規劃科澄清,去年拆遷結束後,有提供所有拆遷戶中繼國宅,卻只有22戶提出申請,於都發局規定時限內,更僅有四戶簽約入住。訪調小組成員、輔仁大學心理系學生林彥宇反駁,中繼國宅住戶除了每月須支付新台幣1萬5000元租金外,三年的租期結束後居民又得重覓住所。他認為政府應該考量長期安置。
學生分成六組拜訪家戶,以聊天方式了解居民的家庭背景、故事與華光拆遷後改變的生活習慣、身心狀況。「還記得家門口的紅色磚牆跟兩棵大樹。」搬遷戶李先生表示,原本社區互動緊密,遷居後社群網絡斷了讓他很不適應,因此他至今仍常常回到華光社區,希望找回過去對家的記憶。他也感謝學生關懷住戶的心意,希望凝聚學生與居民的力量,落實居住正義。
輔大黑水溝社社員趙俐雯表示,許多民眾不了解迫遷戶的背景,認為華光居民違法佔有國土還要求安置是「釘子戶」。她表示,透過訪調營讓她親自了解前因後果,她認為歷史文化、人權意義跟法律規範同等重要。
「希望華光是最後一個被政府以開發之名迫遷的案例。」林彥宇表示,居民與政府的民事、行政訴訟皆已敗訴,訪調小組目前正積極尋求立委撰寫專案,以減免不當得利的罰款。此外,他們也寫陳情書向政府建議,希望整合居住與歷史文化,讓華光居民提供社區導覽服務,保存文化資產同時賦予華光社區生命力。
「台北已經成為充滿銅臭味的階級城市。」徐世榮認為,國家有照顧人民居住的義務,政府思想僵化僅法律思考,忽視社區的歷史及居民的情感。
「擔心華光成為下一個京華城。」他認為台北的商業交易量不會隨著華光的開發而增加,就像當年信義區開發後分食京華城的市場,反而產生區域間的競爭、造成京華城沒落。他強調政府應該考量台北市的發展需求,增加文化或綠地空間,並協助居民就地安置,落實居住正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