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記者 廖怡鈞、盧郁安、呂紹輔、吳喬安報導】由於社會企業之盈餘主要用來維持其本身營運、並繼續解決所關注的社會或環境問題,而非謀取利益。故其營收必須在營運及回饋間取得平衡,而這樣的運作模式卻造成許多困難。
以送鞋子給弱勢兒童為目標的「BR Link」創辦人陳玟潔表示,公司創立至今已近兩年,目前公司財務還無法達到平衡。接下來尚需進行第二次募資,並自己投入資金,讓公司繼續營運。
為了提高大眾對這項議題的關注,BR Link在今年四月舉辦了「世界無鞋日in台灣」活動,號召民眾一起脫下鞋子,體驗沒鞋可穿的感受。希望能夠喚起民眾對生命的熱情,串連大家的愛,並分享到社會上每個需要的角落。
除了經費上的困難,人力不足也是社會企業面臨的一大挑戰。三明治工創辦人李萬鏗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人手不足,由於夥伴曾韻潔目前仍就學中,無法全職參與,加上大多數藝術領域的朋友都傾向以自由工作者身分參與,而非擔任全職工作,因此李萬鏗與另一位夥伴謝若琳必須扛下工作室所有的工作。
三明治工現在所面對的客戶,已經從公益團體,擴展到一般民間公司。只要是為展現「企業社會責任」所發起的公益活動設計案,都納入客戶範圍內。李萬鏗表示,未來,將致力於擴展客戶群。
對於目前社會企業面臨的經費平衡問題,胡哲生則說:「營收與解決問題,是社會企業設立的動機,但兩者間未必有取捨的關係。」在針對服務對象設計商業化的產品時,就會評估產品製作與行銷,與其是否能幫助社會目的達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