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記者 王佳婷、楊芳語、林庭瑀、周欣悅報導】根據衛生署調查,台灣預計民國114年將成為「超高齡社會」,對於未來日趨增加的老年人口,大學生在生活中卻鮮少與長輩互動,溝通上也產生隔閡。政治大學英國語文系學生林彥儀說:「在學校裡面唯一會遇到的老人就只有教授,很少與老人相處。」
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與萬泰銀行今年進行「台灣高齡快樂指數」市調,訪談全台400位65歲以上族群,有高達78%的高齡者表示,與家人情感方面相處融洽,比起家人在禮物、大餐等物質上的付出,更讓他們感到快樂。
兩代之間語言、生活習慣及價值觀的差異,使大學生和長輩間的溝通產生問題。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學生朱沛華表示,上大學後除了要顧及課業及活動,與長輩相處逐漸生疏,也不知道如何與他們聊天。「想聊多元成家等時下議題,但因為價值觀不同,溝通就會產生問題。」73歲的周楊輝娥住在高雄,孫子、女上大學後離開家裡,難得有機會回家,與他們相處的時間變少。她說:「和年輕人比較少接觸,就不會知道彼此的想法。」她希望能夠多跟大學生聊天、多相處,自己才能夠了解年輕人,年輕人也才會理解長輩的心思,彼此尊重、互相喜歡。
大同大學材料工程系學生柯力維表示,因為生活背景不同,跟家中長輩溝通不易,很容易感到不耐煩。因為爺爺經常只擷取片面資訊,套入自己固有的思想模式,就開始問東問西想插入話題;奶奶喜歡問他課業方面的問題,但是沒有讀過書、也不會講國語,柯力維需要花費很多心思解釋,才能讓奶奶聽懂他的意思。有時候想要草草帶過,奶奶就會覺得自己不理她、對她不耐煩。輔仁大學影像傳播系學生林子靖曾主動與外公聊天,分享自己的生活,但是閩南語不夠好,與長輩沒有共同話題,最後也只能問候生活起居。85歲的周法第覺得,自己不會上網、用智慧型手機,無法和年輕人分享相關話題。孫子在玩手機時,他經常會在一旁觀察,希望自己可以學會,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