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社區變舞台 紮根在地文化專題一】社區變舞台 紮根在地文化

平溪黑金歲月舞團融合在地歷史,呈現往日採煤生活。 圖/高文祿提供

 【專題記者 柯皓翔、楊祥瑜、楊宗桓】台灣有許多在地藝文團體將當地文化融入藝術,作品呈現獨特地方風情。今年行政院文化部更提出「泥土化」施政方針,盼培養在地藝術人才,凝聚社區意識。然而,有些團隊除了人手不足,更缺乏年輕人才注入,面臨傳承困難。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自民國82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以來,期望居民結合在地特色,開創鄉鎮獨特性,凝聚社區意識。去年5月文建會升格為文化部後,在民國102年度施政目標中提出「泥土化政策」,不僅透過金元補助在地藝文活動,更注重藝文事業的推廣,鼓勵居民記錄與傳承在地文化,訴說自己與村落的故事。據行政院文化部統計數據顯示,至今已推動292個社區劇場成立。
 
 目前,許多藝術表演者也致力保存地方歷史與文化,由龍潭鄉中正社區發展協會創立的「哈客串劇坊」是桃園在地的社區劇場,居民拼貼各自親身經歷,寫成獨一無二的劇本。作品《人生上半場》反映龍潭人口組成,講述閩南人如何融入客家文化;《桐花物語》則呈現客家庄的純樸生活,居民坐在桐花樹下,遙想童年記憶。
 
 頭戴探照燈的舞者奮力揮舞採礦鋤頭,模擬過去平溪的採煤榮景。表演者雖然已屆中老年,但他們的活力與年輕人相比,毫不遜色。「黑金歲月舞團」日前於「台灣村落文化節」中演出《礦工劇場-一塊三層肉》,內容刻畫礦工採煤的辛酸,反映過去平溪歷史,劇末舞者更結合在地文化,跳起「天燈舞」。
 
 在地藝文團體充分展現地方特色,到場支持台灣村落文化節的資深演員郝曼麗說,人應該記住自己的根、不忘本,「多元的在地文化值得台灣人引以為傲,這些藝術都有潛力放眼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