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柯皓翔台北報導】由原住民組成的樂舞團體「原舞者」1日至3日於國家戲劇院演出《Pu’ing.找路》。「Pu’ing」是泰雅族語「根源、家系」之意,團隊透過泰雅族傳統歌謠及舞蹈,道出祖靈傳說和歷史故事,帶領觀眾探索文化根源。
劇情描述久居都市的原住民青年瓦旦,歷經文化衝擊後,決心返回南澳找尋部落傳統。途中,聽聞老獵人猶巴斯說出族人的遷徙傳說及歷史後,瓦旦逐漸覓得原住民的歸屬感,找到「文化」的路。表演前半段,舞者的肢體採低姿態爬行、蹲走,傳達族人崇敬土地的信念;隨著自我認同越趨明朗,他們進一步與大自然共舞。
〈紫河〉一段聚焦「莎韻」的故事。西元1938年,日本徵召各地青年赴中國參戰,南澳泰雅族少女莎韻為協助警員搬運行李下山,不慎於颱風天落入南溪失蹤。她的遭遇經報導後,成為當局宣傳「皇民化政策」的模範,不僅為她鑄鐘、寫歌,還翻拍為電影。
女演員首先高唱《織布歌》,接著和情人前後擺動身體、共奏「口簧琴」,還原少女莎韻本該擁有的生活。後來,女舞者上下甩動長髮並在舞台來回翻滾,詮釋溺水情境;男舞者則用身體模擬暴漲河水,將舞台中央的莎韻緊緊包圍,任其不斷衝撞也無法脫身。直到最後,舞者由外而內一圈圈地倒下,只留下莎韻獨白:「媽媽,我已經知道妳說的那條路了。」
〈赤日〉反映日治時期原住民的處境。表演中,日本人大聲命令原住民做體能訓練:「開合跳、青蛙跳、匍匐前進、伏地挺身!」隨著壓迫越來越嚴重,舞者不再聽從指示,聚集舞台中央上下跳動,邊怒吼邊甩動手臂,呈現對當局的不滿與反抗。作品最後以彩虹橋為背景,所有舞者在台上手勾著手,整齊踏出步伐,多部合唱祖靈之歌,結束這趟文化尋根之旅。
舞者、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學生胡委勳表示,自己從小到高中都在排灣族部落長大,直到大學才赴都市生活;以前生活簡樸,放學後可以聽奶奶說故事學母語,反觀現在許多中小學生,母語都不太會說。他也強調,原住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不會語言就不會懂得文化。」
觀眾、排灣族的謝敏旻說,人們應該從根本了解自己的文化,並加以傳承,「學習文化是最基本的事。」舞者孔柏元表示,此次演出不只是獻給原住民朋友,也希望勾起觀眾關於「尋找」的回憶,「找回心中看得到、卻到不了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