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在日光燈組成的門框前獨舞,象徵藝術家努力爭取屬於自己的表演舞台。
圖/靈龍舞蹈團提供
|
五齣劇〈變臉〉、〈回首‧銅雀台〉、〈胭脂燙〉、〈偽粧〉和〈戲台下的人生〉分別勾勒出不同的表演藝術者面貌。藝術總監黃麗華表示,「伶」是所有表演藝術家的總稱,台上的舞者演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偽粧〉一劇中,舞者在日光燈管組成的門框前獨舞,表演者努力爭取自己舞台。燈暗時,舞台兩側發出綠色雷射光,綠色光束閃爍中,隱約看見一位舞者繼續獨舞,象徵表演者就算沒有舞台,仍獨自追求藝術的毅力。來自香港的編舞家柯志輝認為,表演者在台上才能解放自己,回到台下就必須畫上「偽粧」面對生活。
舞者吳惠玲表示,今年甫自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畢業的她,若沒有考取舞團,難有表演機會。畢業後能持續創作和表演的舞者是少數,一語道盡表演藝術家演出背後的心路歷程。吳惠玲也認為,表演者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為角色注入靈魂,再透過演出,釋放一部份的自己。下台後,面對社會壓力,反而需要偽裝、保護自己。
〈戲台下的人生〉是編舞者張雅婷回首自己的人生,也是許多藝術家共同的生命經歷。舞台上,一位舞者前臉和後腦皆戴著繪上花紋的面具。她時而背對觀眾,時而正對觀眾舞動,特殊的舞蹈動作讓人產生錯覺,分不清面向何處。最後,舞者不斷摘下面具,隨意丟棄舞台四周。面具上的花紋越來越簡化,直到剩下一張純白面具。
張雅婷解釋,這個片段象徵在追求藝術的過程中,表演者的執著和努力往往被認為是「瘋子」。因他人不理解過程的艱辛,所以藝術家透過面具保護自己,在表演中找回最初純白的自己。
舞者、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學生黃柏凱表示,國小時因課業壓力曾放棄舞蹈。中學時,看見同學們在舞台上表演,才感受到自己對於舞蹈的熱愛。此次演練過程在台北與台南兩地奔波,雖然辛苦,但他也認為是對藝術的執著成就了表演者。
觀眾陳昭蓉認為,舞者很敬業,是不斷的努力才有今日成功的演出。觀眾潘秀琛也認為,此次表演流暢串聯五位不同編舞者的創作,演出貫穿古今表演藝術家的心境。兩人也都表示,因為主題就是在訴說舞者們的生活體驗,感受到他們對角色的詮釋非常自然、生活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