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佩瑜綜合報導】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4日決定,任命英國學者彼得.馬斐森(Peter Mathieson)接替徐立之出任港大校長一職,為該校40幾年來第二次出現的非華人校長。然而,此項任命引發各界爭議,包括其對香港文化認知的不信任以及遴選過程黑箱作業等。
港大工商管理系學生鄭名海則認為,會選馬斐森當校長的理由很明顯就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感覺是崇洋媚外的結果,且許多香港人都有這樣的通病。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學生洪昀表示,她感覺其中涉入太多黑箱作業,程序並不透明,也無法判斷由馬斐森擔任新任港大校長是否適合。
鄭名海說:「問題不在於他是不是華人。」對於港大學生來說,只要對學校事物夠瞭解、知道如何增進學校福祉、經營校務,並降低國際生學費、讓學校餐廳不要那麼難吃又每天都得排很久才吃得到就是好校長。
香港部分學者則大力抨擊,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外科系主任盧寵茂指出,馬斐森「無知、無能、無心」,身為外國人對香港、中國文化不瞭解,是「無知」;不懂中文、不能與陸港社會各界溝通,是「無能」;不是為港大放眼世界,只為己利,是為「無心」。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也公開表示,馬斐森的學術成就只是合格,對香港及亞洲事務認知一片空白,加上語言問題,質疑他無法掌握香港脈動。
面對外界質疑,馬斐森表示,他明白個人有不足之處,但認為自己善於溝通、學習能力強的優點足以彌補。他強調,日後會與中國中央政府以及世界各國政府接觸,他明白北京對香港的重要性,決策會維護港大價值信念、言論自由,並以港大利益為重。
馬斐森並非港大第一次出現的非華人校長。上一次是西元2000年7月當時的校長鄭耀宗因港大民調風波一事請辭而被臨時任命的戴義安,並在同年11月獲委任為該校校長,不過因其為過渡期校長,且西元2002年即由徐立之接任,並沒有引發太大爭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