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問題即將衝擊大專院校,讓私校退場機制在最近頗受關注。私校退場機制看似為了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高教問題,但事實上卻是在為過去錯誤政策亡羊補牢。教育部應拿出解決問題的決心,把高教浮濫問題徹底根治。
李登輝時代廣設大學的政策,促使技職體系忙著升格,是否對台灣社會有所裨益,結果相當明顯:低薪、窮忙的大學畢業生,都源自於大學學歷浮濫,讓學生素質下降。惡劣的就業環境,讓學生畢業即失業,正是教改留給年輕一輩的苦果。
面對大學過多,教育部端出私校退場只能算是見招拆招,絲毫沒有遠見。像現在學校招不到學生,第一步先拿私校開刀,但接下來呢?碰上只會越來越嚴重的少子化趨勢,此法只能解燃眉之急,到頭來台灣的大學還是要面對退場窘境。
教育部不能只著眼於減少學校數量,而是要改善高等教育的體質。不論公私立學校都有過度升格的問題,因此與其讓大學退場,不如將學校分眾化。教學型大學實在不必太多,可改制為原本的技職體系。在結構面調整高教類型,還可遏止一窩蜂念大學的心態,讓學生分流至適合的教育環境。一旦學校能適性適才的教育學生,就有經營的價值,也可避免少子化一到來,部分學校只能關門大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