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廣毅兼具學生、創作者與牙醫師身分,利用製作假牙的材料創作《補綴物的有機擬態》系列作品。圖/黃曉琪攝 |
「Incubator」原指實驗中用來培養微生物的控溫室。藝術家顧廣毅、張顥馨、林沛瑩、長谷川愛及拉斐爾˙金(Raphael Kim)藉創作探討新興領域「生物藝術」(Bio Art)在當代社會扮演的角色,希望為台灣文化開啟新觀點,進而孵育、養殖出文化新氣象。
藝術家林沛瑩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MA Design Interactions, Royal College of Art)。她表示,在英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合作非常普遍,科學家樂意分享研究成果,希望在科學中加入「人性」,藝術則不斷挑戰科學的極限。同時就讀陽明大學臨床牙醫所、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所的藝術家顧廣毅表示,生物藝術在台灣發展不到五年,相關文獻不多,「學術定位仍不明確。」
藝術家長谷川愛的動畫作品《我想要生一隻鮭魚》,想像女性在子宮內孕育鮭魚,鮭魚誕生後被切成生魚片吃掉的情節。她想探討人口過剩、環境危機及低生育意願時代,是否可能由人類生育食用動物,以解決糧食問題。她在英國也與科學家合作《我想要生鯊魚》系列,研究如何將鯊魚胚胎放進人類子宮。
除學生身分外,顧廣毅也是牙醫師及創作者,他運用製作假牙的材料塑造〈補綴物的有機擬態〉系列作品。他透過作品想像,假牙這類無生命的替代器官脫離病體後,成為有機物的狀態。顧廣毅幻想,科學家從一副排列整齊的假牙中,萃取長出的有機物,放在培養皿中培育,有機物從似牙肉的粉紅小型生物,逐漸演化成紫色、綠色等奇形怪狀的物種。在無機與有機之間,「提供觀眾一種曖昧感受。」
張顥馨畢業於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現就讀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所,作品〈即景〉在一張大桌上擺放實驗用具,認為實驗成為一種創作方式,模糊實驗室與工作室的界限。觀眾林昭廷最喜愛藝術家張顥馨的創作,他說:「不需要文字說明就能理解這個作品,構想非常新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