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青年紀念二二八 用音樂與歷史共生





這次活動真人圖書館,邀請專家學者、受難者家屬及平凡的人民當「書」,藉由面對面溝通表達想法。
圖為受難者家屬東華烏頭翁社社員陳令洋分享他外公的故事。 圖文/龔千容

  【記者龔千容台北報導】「當歷史在我們腳下流動,我們的雙手才有可能掌握未來。」今年二二八紀念活動「共生音樂節」由各校學生團體聯合籌辦,以靜態展覽、音樂會等方式,提醒大學生緬懷過去歷史的同時,也要迎向未來。

 共生音樂節活動包含各校社團聯展及真人圖書館。除討論二二八之外,各社團也向參與者介紹社會上各個議題,今年更引進了「真人圖書館」,由人當「書」的角色,藉由溝通把他們對二二八的想法告訴大眾,也以不同方式傳達對社會議題的關心。

 活動發言人台灣大學濁水溪社社員蔡億穎認為,二二八是台灣歷史上重要的轉捩點,是台灣意識的表現。他認為學生應該隨時提醒自己,了解每件事的本質並對不公義的事作出回應。

 雖然二二八開啟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但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系學生周佳穎認為目前台灣還沒完全民主化。她表示,文林苑事件就像當年的二二八,皆受政府公權力迫害。
 東華大學烏頭翁社社員,同時也是受難者家屬的陳令洋認為,二二八事件應該不斷的被講述,透過不斷的探討,尋找更好的未來。

 這次由大學生主辦的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以軟性活動闡述嚴肅議題。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系學生高蓁誼認為藉由音樂會或許會使更多人產生興趣,進而上網搜尋議題。「藉由有影響力的人去影響更多人,我認為這會造成好的循環。」

 以前的紀念活動都是較嚴肅且具爭議性,主辦人之一的陽明大學有意思社社長詹斯閔表示,這次活動改採溫柔的、親切的方式傳達年輕人與歷史「共生」的意願,用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方式去紀念。

  對於這次的共生音樂節等系列活動帶來的影響,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陳儀深抱持樂觀態度,認為今年的活動由大學生主辦就是一種傳承。「現在學生有了主體性,放手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並不只是被我們教導、喚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