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岱台北報導】反映時代特徵,以分享代替行銷,結合行動載具,建立屬於這世代的廣告模式。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第24屆畢業展覽《動行銷》,以感溫油墨、擴增實境(AR)等技術,展現創新的互動行銷手法。
藝術家以低溫顯色,高溫無色的感溫油墨包覆中文字體,以人體的溫度使油墨變色,讓參觀者以觸摸感受文字奧妙。製作者林思成熱愛剖析字體結構,對字學極有興趣。偶然接觸泰國鬼片後,認為泰文有股詭異的美,所以套用泰國文字的架構,以蜷曲柔軟的線條描繪出以泰文呈現的中文正體字。「每使用一種不同的語言,就是多一門學問。」他表示,這次共展出八種語言,在研發部分就耗時近半年,因為每當嘗試一種新的文字模式,就必須要先拆解其結構,瞭解使用範圍、語法及其語音特徵。
「看著前輩呈現字體都是以秀出來的方式,所以想要挑戰表現形式的突破。」林思成表示,許多人驚艷於使用感溫油墨展現字體的新技術,但製作上還是遇到許多困難。他解釋,感溫油墨的上游廠商較少,物以稀為貴,價格上難有協調空間,所以經費問題是產出的一大考驗。「不過現場的互動氣氛很好,很多人願意觸摸我的作品。」他說這次的展出不論是金錢或是時間的消耗,都非常值得。
台灣大學生畢展首次嘗試以一比一真人擴增實境呈現,製作人鄧佳瑄說,許多觀眾站在大螢幕前的圓圈內,與螢幕內的一比一真人影像「蜂女郎」打招呼、跳舞。她表示蜂女郎角色原本要以吉祥物的方式呈現。但經討論,認為若要有最直接的互動,透過真人比較理想。「有些人不知道AR在做什麼而不敢嘗試,但也有些人很興奮地一直與蜂女郎互動。」鄧佳瑄強調,雖然後製十分艱難,但是這項嘗試算是他們的創新,且顛覆觀眾對於畢展的想像。
行動通訊與無線網路的普及建立了更有效、更即時的行銷模式,也讓人們願意主動分享並產生串聯。「希望能透過社群網站的分享概念,代替傳統行銷手法。」公關組長陳昱劭表示,行銷其實是個狹義名詞,偏向商業手法,容易讓消費者產生距離感。展覽軸心以「分享」的概念,從作品互動到行銷文案,強調以實際體驗代替言語說服,讓企業主更貼近目標族群,針對客層而有不同的滿足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對這則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一起來討論吧!